学院新闻

学院新闻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» 学院新闻

【学生主题教育】踏寻家乡红色基地,传承先辈革命精神(四)-重走家乡红色足迹:发现革命历史的珍宝

供稿:郑环环 | 审核:毛发虎 | 摄影: | 发布日期:2023-11-22


【编者按】岁月无声,史迹有痕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红色是中国共产党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。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,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为了更好地发挥红色基地的教育作用,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利用暑假学生在家乡的机会,联合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开展“踏寻家乡红色基地 传承先辈革命精神”主题党日活动。通过深入挖掘家乡红色资源,学习家乡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、顽强拼搏、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,增强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,将家国情怀厚植于心,通过个人视角讲好家乡红色故事,当好红色文化传承人。

重走家乡红色足迹:发现革命历史的珍宝

2023年8月23日,理学院研究生支部成员李欣参观了山东省聊城市孔繁森纪念馆。



“一尘不染,两袖清风,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;二离桑梓,独恋雪域,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。”墓两侧石碑上,镌刻着人们的崇敬。

孔繁森,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。他18岁参军,在部队服役7年,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69年复员后先当工人,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。1979年,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,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,请人写了“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,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”的条幅,刚到西藏,他又写下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一腔热血洒高原”,以此铭志。

1988年,孔繁森在母亲年迈、3个孩子尚未成年、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,仍然克服困难,再次带队进藏,任拉萨市副市长,分管文教、卫生和民政工作。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全地区106个乡,他跑遍了98个,行程8万多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两圈,茫茫雪域高原,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。长期在阿里地区工作的唐文明,对当年的一个场景仍然记忆犹新:寒冬时节,下乡途中,孔繁森看见路边有一个帐篷,走进后发现,一个单身母亲在里面抚养着4个孩子。孔繁森掏出身上仅有的80多元钱,留给了这个母亲,临走前还把大衣脱下给一个孩子穿上。



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地区,气候恶劣,高寒缺氧,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。长期贫穷的局面,致使当地卫生条件比较落后,医疗人员短缺。粗通医术的孔繁森,每次下乡都要提前买好药,装在随身携带的小药箱里,随时为群众看病送药。一次下乡,孔繁森碰到了一位因肺病发作危在旦夕的老人,他立即把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喉咙,将浓痰一口吸出来,随后运用早年在部队当兵学过的医术,给老人打针服药,直至病情好转。

1994年11月29日,孔繁森前往新疆塔城考察边贸事宜,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,时年50岁。他身上的遗物只有两件,其中一件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。

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最喜爱的那句话:“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,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。” “冰山愈冷情愈热,耿耿忠心照雪山。”这首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诗句,是长期默默无闻、坚守高原的党员干部群像的真实写照。

也许,岁月能改变山河,但历史将不断证明,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。崇高、忠诚、无私奉献,将超越时空,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,时间会冲淡记忆,但人们绝不会忘记,20世纪90年代,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,他的理想、信念、品质,将使我们谨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