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资队伍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» 师资队伍» 教师楷模

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火焰

作者:郑娇| 审核:白羽 | 发布日期:2022-03-25

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火焰

理学院 白会娟

根植“育人”理念,探索教学艺术

“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火焰;课堂不是给予,而是唤醒”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、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、激励者,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、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,紧跟教育新形态,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,让教学过程展现出具有创造和情感的艺术性,“教”和“育” 显隐结合、相互促进,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:

Vol.01

加强沟通,强调自律,强化过程考核,维持良好课堂纪律

良好的开端、课程学习的自我规划是成功的一半。绪论课中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、课程认知、对教师的需求和预期目标,进而提出课堂行为规范,引导学生要将尊重他人、自我约束落实在每节课的课堂表现中。

力学知识的学习、理解有难度,学生由于产生畏难心理而抗拒学习,进而沉迷于手机,我通常不会采取直接制止的方式,而是通过讲述一些与专业相关、具有励志、教育意义的事例来提高学生关注度,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。如通过讲述钱伟长先生“物理5分逆袭成为中国力学之父,撑起中华强国梦”的事迹激励学生,引导学生要有理想、有目标、增强自信;平时沟通也用自己学车、学游泳(之前自认为人生中不可实现的两项技能)的心理历程,激励学生要具有挑战畏难心理的勇气。再如用手机与房子的功能进行对比,呼吁学生让手机回归“工具”角色,警示学生不要让手机成为我们精神的牢笼和行为的枷锁。

我也注重通过一些技巧,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。如通过要求课上记笔记,并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,约束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上,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。

学生课堂笔记

Vol.02

重构内容,融入思政,优化设计,提升课堂专注度

结合我校各工科专业特色,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,构建了以“加强基础、重视应用、开拓思维、培养能力、提高素质”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内容体系,根据案例导学、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思路,引导学生自主发现、认识知识和问题背后蕴含的理论思维、方法论和价值判断。如以科幻影片《流浪地球》中地球的受力和“流浪”(运动)过程的关系作为引例,开展“平面任意力系简化”的内容讲解,进而展开讨论,将力系简化结果与影片中地球的“流浪”过程关联、印证,课后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力学知识,从科学角度评价《流浪地球》影片中的情节,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理论,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、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,感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;在讲授“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”内容时,通过课前“桥梁破坏、坍塌”工程案例调研结果和问题,引导学生由破坏的定性分析得出正应力强度条件,通过强度条件应用的定量计算体验理论的逻辑分析过程,进而针对桥梁破坏开展研讨,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。通过港珠澳大桥和高铁高架桥展示中国“桥梁强国”的风采,激发能力自信,最后案例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建立求真务实、踏实严谨的工程素养和责任心。

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,创建教学情境,融入思政元素,让有趣、有用、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,有效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,从而减少课堂上的注意力偏移,形成优良学风;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,在推动学生塑造正确思想观念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、掌握、拓展与深化,实现“教”和“育”相辅相成,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。

组织教学拓展研讨

“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”教学设计流程图

Vol.03

智慧教育,混合教学,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环节

运用“雨课堂”智慧教学工具,优化教学管理,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。线上开辟了“第二课堂”作为课堂教学的巩固、内化、延伸和补充,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:以工程实时事件、科技新闻、科学人物事迹、工程问题开展主题研讨、学习反思,增加与学生的学习交流、问题探讨、情感传递,促进理念共融、资源共享、价值引领。

把教学当做一门艺术去创作,做到与时俱进、精心设计、不断创新,让学生在欣赏和享受的过程中,约束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,通过具体知识的引导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,透过知识得到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。在探索教学艺术的道路上,我将继续与各位优秀的教育同行一起学习,改进不足,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。

雨课堂“讨论区”发布的研讨主题

学生反馈

转自:北京建筑大学微信公众号